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以狐仙镇百鬼 开局掉马甲,废太子你听我狡辩 全家带凳子吃瓜,真千金爆料啦 八零:冷面军官被病弱美人拿捏了 我在幼儿园做满汉全席,全市馋哭 武技特效拉满,我杀穿高武! 假千金她一身反骨,专治各种不服 斗罗,我靠面板成就神明 高武:我,人间武圣,镇压万族 五年后我携三个幼崽炸翻财阀家族

别开玩笑了,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

但辽东又不能不打,怎么办?

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试探高丽王的态度。

高丽推崇程朱理学,朝廷决定投其所好,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

谁都知道,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

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

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

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

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其中有官吏,有随从,有读书人。

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

然而响应者寥寥。

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

有些则是惜命。

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北元会不采取措施?

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死了就白死了。

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

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

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

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

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

靠这些人来治国,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

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

现在……罢了,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成为那一缕光,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

并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

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

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

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下马治国……

我等身为儒家门生,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

最后表示,他将亲自前往高丽,践行圣人之道。

此文一出,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

随后不久,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

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

看到这份名单,朱元璋欣慰的笑了:

“儒家兴盛千年,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

“这些人回来之后,统统要授官重用。”

陈景恪也附和道:“儒家从来不缺仁人志士,否则也不会为历代所重。”

“北元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要想办法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朱元璋点点头,道:“我给高丽王下一道严厉的旨意,让他保护好使节团的人。”

陈景恪说道:“用处不大,高丽王不敢违背北元人的命令,找他不如找李成桂。”

“直接告诉李成桂,若使节团的人出了事,大明就拿他是问。”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样会不会将李成桂逼向北元?”

陈景恪摇头,自信的道:

“不会,李成桂很聪明,他知道北元已经是强弩之末。”

“就算有高丽支持,也不过是多支撑两年而已。”

“必然不会拿身家性命,去赌北元创造奇迹。”

“而且他是个有野心的人,跟随北元他永远都只能当高丽王的臣子。”

“只有大明夺回辽东,他才有兵变成为高丽之主的机会。”

“而且我们还能进一步,离间他和高丽王的关系。”

朱元璋问道:“哦,如何离间?”

陈景恪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容:

“咱们不是要私下,散布高丽王非恭愍王血脉之事吗。”

“将谣言散布出去之后,再将黑锅扣在李成桂头上。”

“就说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谣言,想动摇高丽王的地位。”

“到时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紧大明的大腿。”

“您让他保护好使节团,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阴险,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陈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谁啊。”

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就此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宣扬程朱理学。

其二就是宣扬《华夏简史》,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

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

在出发前,陈景恪去见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说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程朱门生,保证坏不了朝廷的大事。”

说到这里,他脸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给你说一件事情,希望伱能想办法解决。”

陈景恪正色道:“请说。”

方孝孺严肃的道:“人殉,民间时有人殉之事发生,希望你能游说陛下废除此暴政。”

陈景恪有些惊讶:“人殉,那不是早就废除了吗?怎么还会有?”

“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使用,民间竟敢有人这么做?”

方孝孺摇头道:“不,并没有明令禁止人殉,只是有些朝代约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汉唐时期就推崇陪葬制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间,私下使用人殉者虽然越来越少,但也时有发生。”

“只不过都是私下行为,没有被历史记录而已。”

“辽、金、元乃蛮夷立国,保持着人殉制度,他们的行为使得人殉之风复炽。”

“大明也继承了这一行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宫女宦官全部殉葬。”

“齐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间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户死后,会将宠妾、奴仆殉葬。”

“还有些会购买奴婢、孩童殉葬……”

“据我统计,每年都有数千人因此而惨死。”

陈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吕氏暴毙,宫女太监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为只是朱元璋杀人灭口罢了,没有往人殉方面想。

至于齐王朱榑,因为葬礼是在他封地举行的,陈景恪没有参加并不知情。

现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恶政。

每年数千人,看起来不多,但他们的死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想到这里,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会劝谏陛下。”

“此等恶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封地一秒涨一兵,太后你该如何是好?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御史大官人 大秦: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 逼我当皇帝是吧 三国:袁神,启动! 穿越:从八佰到巴顿 我真的没打算造反 大宋第一侯 三国:从杀人亡命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