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7章 温寒变

第127章 温寒变(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以狐仙镇百鬼 开局掉马甲,废太子你听我狡辩 全家带凳子吃瓜,真千金爆料啦 八零:冷面军官被病弱美人拿捏了 我在幼儿园做满汉全席,全市馋哭 武技特效拉满,我杀穿高武! 假千金她一身反骨,专治各种不服 斗罗,我靠面板成就神明 高武:我,人间武圣,镇压万族 五年后我携三个幼崽炸翻财阀家族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

“除了汉武帝,还有相关记载吗?”

陈景恪颔首道:“有,王莽时期四月天降大雪竹柏冻死,这个记录陛下应当也知道。”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可太知道了。

史书的评价是,王莽失德天降灾祸。

“其实王莽时期,正处在寒冷期加剧的节点,等光武帝继位气温略有回升……”

啊这……朱元璋有些无语。

如果是真的,那王莽也太倒霉了吧?

“但也只是略有回升,并未真正进入温暖期,整个大气候依然偏冷。”

“甚至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汉殇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降雨。”

“汉安帝继位后,更是下了一场更大的雨,波及从关中到冀中大片区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冬小麦的播种都收到了影响……”

“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干旱……干旱过后又是半年的大雨……”

“之后这种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出现……”

“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陛下派人一查便知。”

朱元璋没有说话,不用去查这事儿他知道,后汉书记载的很清楚。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寒冷期达到了巅峰……”

“史书有记载,曹操派曹丕去广陵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

“因为淮河结冰,练兵不得不终止。”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关于淮河结冰的记录。”

“但,臣以为之前必然也有相关记录,只是大量书籍毁于战火,相关记录也消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开始由寒转暖……”

“极端天气越来越少,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回升……”

“到了隋唐时期,温暖期恰好到来……”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吐蕃,也得益于此。”

“整体气候变暖,高原上的冻土开始融化……”

“生长出了更多的草木,能喂养更多牲畜。”

“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庄稼的产量也增高了……”

“食物增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吐蕃崛起固然有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的因素,但气候条件为他提供了基础。”

“南宋时期,温暖期进入了尾声,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朱元璋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陈景恪的推测是真的,温寒变真的存在。

南宋是温暖期尾声的话,那大明岂不是……

陈景恪郑重点头,道:

“大明即将面临多灾多难的寒冷期。”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御史大官人 大秦: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 逼我当皇帝是吧 三国:袁神,启动! 穿越:从八佰到巴顿 我真的没打算造反 大宋第一侯 三国:从杀人亡命开始 主角被夺走气运之后[重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