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131.第131章 火车

131.第131章 火车(1/2)

目录
好书推荐: 轮回塔:别人求生我刷分 斗罗之我为治愈神王 怪兽降临:我成为了世界破坏者! 表白奖励:神豪从被校花拒绝开始 摆烂失败后,忽悠青梅去摆摊! 斗罗:开局写轮眼,拜师比比东 四合院:开局捅娄子 逃荒农女:捡到残暴王爷她哭了 科学算命,我在娱乐圈杀疯了 萌宠直播:我哈士奇称霸世界了?

第131章 火车

老常为什么要控制商界,因为经济是国之根本,没有经济就没有未来,打仗只能赢得一时。

这个道理就算老常不明白,他身边人也明白。

而魔都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所在,能控制住魔都,就能间接影响全国。

这就是老常希望朱传仁做的事情,而朱传仁也确实在这么做,他的触手一步一步的从民生延伸到资源产业。

原本他是不想碰的,但奈何老常给的太多,人家上赶着给,不要就是不给面子。

这也是为什么倪思纯最近总跑宋大姐家的原因。

老常准备将晋省的两座煤矿交给朱传仁,晋省是谁的地盘?老孔的啊,到人家地盘抢食吃,总得提前拜拜码头。

最主要的是得跟人说清楚,我真不熟故意去跟你抢食的,是老常硬塞给我的,要怪怪老常,千万别怪我。

华夏用煤已有接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但五口通商后,跨越大洋运来的洋煤硬是比土煤便宜,轻松垄断市场,夺取了煤炭定价权。

洋人若在紧要关头操弄煤价,足以摧毁自强运动的任何成果。

这也是老常的算计之一!

丑国公使蒲安臣于1864年算了笔账,华夏轮船一年耗煤40万吨,大多是由英国、土澳与霓虹运来的洋煤。

当清廷筹备轮船招商局时,最大的顾虑是购用洋煤,“洋人居奇,反为掣肘”。

土煤比洋煤贵,主因在运输。

煤是非常笨重的货物,以传统牛马大车运输,运费太高;

而欧美煤矿以铁路运到港口,运输成本压到最低。

木轮牛车一车拉800斤,折合8担;火车一个车皮装20吨,折合333担。

一列火车10个车皮,运力相当于400多辆牛车,速度更无法相比。

唯有使用铁路运煤,才能与洋煤竞争。

只是清廷视铁路为“坏我地方田庐,蹙我民间之生计”的坏东西,禁建铁路,洋煤因此势不可挡,独霸华夏市场。

煤矿成败在交通。1877年,李鸿章痛定思痛,开办开平煤矿,不但用洋机械开矿,更由交通根本做起,毅然兴建铁路,大幅压低运输成本。

开平煤果然卖出比洋煤便宜的好价钱,夺回本国市场,使华夏的工业化步伐稳健。

柴米油盐酱醋茶,燃料是民生必需品之首。

煤炭昂贵,老百姓买不起,烧饭取暖只能烧柴草干粪。

1900年代,与铁路结合的新式煤矿压低煤价,更创造了价廉物美的煤球,成为城市的主要家用燃料,引起新一波城市发展热潮。

可以说,开平煤矿不但是华夏工业化的发动机,更是城市化的推手。

华夏地大物博,到处是煤矿,马可·波罗东游时见到华夏人烧“黑色石头”,大感惊奇。

然而,黑色石头非常笨重,运输不易,连产煤区都烧不起煤。

国内煤藏之富,首推晋省,但铁路不发达,晋绥煤出不了省境,货弃于地。

驻军晋绥的老魏魏,亲见当地老百姓以原煤砌墙铺路的奇观。

他回忆:“提起晋省的煤,说来真是无尽的宝藏。当我们由府谷行军到朔县、晋北这一片黄土高原,在大沟中到处可以看到煤层。厚的煤层,高达一丈以上,而且有好几层。家家窑洞前面的围墙,都是用大煤块砌成的。一个煤块长约三尺,宽约二尺,厚约一尺余。估计一个煤块,最少也有两三百斤。有时我们行军时,路基就是煤层。”

华北的传统运输工具是牛车。

若是20公里以上的长途运输,每吨煤炭的运费是每公里白银2分多。

绥远省会归绥四面是煤矿,最近的烟煤来自萨拉齐,距离省城110公里。

萨拉齐矿边交货每吨大洋4元,运到归绥城飙升到7元1角。

老百姓买不起,只有官府、富商与旗营满人才以煤为家用燃料。

若远离煤产区,烧煤更是奢侈。

最富庶的长三角,传统煤炭集散市场在扬州瓜洲镇,但老百姓用不起煤,瓜州煤的客户主要是不能停灶的餐馆与高温开炉的铁器铺。

大江南北老百姓的日常燃料千年不变。

长江以南多树林,有钱人家烧木炭,普罗大众烧杂柴、芦草与稻草秸秆。

长江以北童山濯濯,老百姓只好以秸秆为主要燃料。

秸秆不耐烧,搜集时更要深入闷热青纱帐,苦不堪言。

过了秋季,高粱秸烧完,只能将俗称“麦碴子”的麦秸锄出来当燃料。

华北烧大炕,需要热力持久的燃料,麦秸却是火小灰多。

若连麦秸都供应不上,只好将人粪与牛马粪晒干,充作燃料。

即使是首都级的大城市,也得烧秸秆。

在紧邻抚顺煤矿的奉天,老百姓以秸秆、杆干草为主要燃料。

本地文史记载东关柴草市“多数是高粱秸,还有榛子秸、豆秸、苞米秸、高粱、松树挠等。草有谷草、稗草、茅草等”。

京城是用煤烧饭取暖的异数,京城西郊门头沟就是大片煤田。

但直到光绪年间,煤炭仍是京城老百姓烧不起的奢侈品,因为京西煤窑“僻在山陬,宅幽而势阻。

凡煤窑处所,尽在冈峦起伏之中”,只能靠骆驼驮运进城。

由门头沟到阜成门,全长不到50公里,但这区区50公里的驼运成本,使煤价翻了三番。

西山矿边买煤,1000斤白银2两,京城交货涨成6两。

只是京城里贵族、京官与大商户多,高端住宅流行烧煤,才撑起了京西“煤黑子”产业链。

庚子事变,大官富商出逃,京城煤炭业马上崩落。

京津老字号“成兴顺煤栈”于1900年开张,做煤炭零售生意,但“煤是笨重商品,又要长途运输,庚子事变之后,市面萧条,无人愿干这行生意,获利不多”,只能改行卖水泥。

要让老百姓用得起煤,关键在交通,尤其是铁路。

老李首先意识到铁路是煤矿成败关键。

他曾尝试开发磁州的六河沟煤矿,但磁州深处内陆,“运道艰远”,算盘一打,根本办不起来。要抵抗洋煤,只能开铁路,铁路却是当时的政治禁忌。

自强运动时期,舆论普遍认为“火轮车”是洋人的坏招,同光中兴群臣一致反对开铁路。

李鸿章本人曾上奏议论铁路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的洋人阴谋。

直到1870年代,小本子引进英国技术开煤矿,不但机械凿井,更铺设运煤铁路,使产量激增,老李才猛然醒悟。

1876年,老李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到唐山,筹办开平煤矿。

唐廷枢不是科甲正途出身,而是英国怡和洋行买办,满身洋铜臭,与科甲官员格格不入,但他的眼界也与保守官僚大不相同。

果然,唐廷枢的勘矿报告由交通出发:

“天下各矿盛衰,先问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宜,四计转运是否艰辛。”

唐廷枢明确指出,煤矿成败在交通,更以铁路为中心,规划完整的海陆运煤交通网。

开平煤矿位于津门东北,距离京津市场70公里,若以牛车运输,成本过高,没有开采价值。

改以轮船海运,也要将原煤运到40公里外的小港芦台,运费仍然压不下来。

于是,唐廷枢慷慨提议铺铁路:

“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难振作也。”

开平矿务局的第一个铁路构想,是建造接通唐山矿区与海滨涧河口的100华里铁路,总价白银40万两。

唐廷枢保证铁路一通,两年可以回本。

“若每年运煤十五万吨,可省开平至芦台车力银三十三万两。”

这每年33万两白银的陆运“车力银”,是开平煤的成败关键。

当时霓虹煤在魔都交货,每吨6两。

胡建巡抚丁日昌在呆湾开办的华夏第一个机械矿井基隆煤矿,铺设2公里“马拉火车”轻便铁路通达海口,跨海到魔都,每吨4两5钱,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煤矿。

只是数量不足,无力取代霓虹煤。

唐廷枢指出,只要铁路开到芦台港,开平煤魔都交货价同样可以压到每吨4两5钱。

开平煤矿的潜力远大于呆湾。

基隆煤矿经营5年,年产量5万余吨;开平煤矿同样经营5年,年产量24万吨。

只要开平煤矿铺铁路,洋煤将于一夕之间边缘化。

但在唐山开矿的同一年,国内反对铁路之争达到最高潮。

怡和洋行擅自铺设淞沪铁路,引发激烈争议,清廷强硬交涉,买下全路拆除。

开平煤矿的铁路计划随之搁浅,只好开凿运河替代。

全长70华里的煤河由唐山矿区旁的胥各庄通入蓟运河到芦台,内河转运津门,出海直放魔都,交货价每吨压到5两,比霓虹煤低1两,果然有力挤压霓虹煤。

成为黄金航道,但运河无法翻山。

唐山矿区位于高地,到胥各庄之间的15华里无法引水开运河,这短短15华里的陆运成本,足以毁掉开平煤。

于是老李与唐廷枢悄悄兴筑由唐山通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奏折与文书则以“硬路”、“快车路”与“马路”等词打马虎眼。

1881年初夏,唐胥铁路以马拉火车的笨方法蒙混通车,再先斩后奏,使用真正火车运煤,引起轩然大波。

唐山距离清东陵200里,言官奏以“震动东陵”大罪。

但此时边疆军情紧急,老李与刘铭传联合醇亲王公开提倡修铁路,“火轮车”不再是禁忌。

唐胥铁路居然闯过难关,奉准行驶。

自此之后,铁路成为救国大政。

而唐胥铁路的继续展筑,更使开平煤矿迅速发展成中国第一大矿。

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到芦台,煤炭出矿后用铁路运到码头。

1888年展筑到大沽与津门,直接运入华北最大消费市场。

1894年向北展筑到山海关,担任东北国防重任,但开平煤的水陆交通网,还差最后一步。

开平煤矿以塘沽为海运基地,构成通达粤省、东北、魔都、津门、齐鲁与香江的运煤航线。

但塘沽入冬结冰,只有取得不冻港,才能激发开平煤的全部潜力。

1898年,开平矿务局于秦皇岛开港,建立轮船队。

铁路与不冻港到位,开平煤取得独大地位,手握全国煤炭定价权。

1880年代的霓虹煤每吨白银6两,开平煤必须以每吨大洋8元(白银5.84两)的略低价格竞争。

而现在,霓虹杵岛烟煤在金陵交货每吨13元,开平烟煤14元,价格略高也能竞争。

开平煤矿为新一代“煤老板”点明发展方向,新式煤矿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国内煤产量大增,也压低了煤价。

不但工业与交通用煤得到保障,老百姓更烧上了煤球。

但是铁路能兴矿,也能搞垮煤矿。

1907年,实业家马吉森于磁县成立六河沟煤矿公司,铺设轻便铁路通到京汉铁路线上的丰乐镇。

但轻便铁路无法与重轨干道接轨,换车装卸费用高昂。

他困苦经营十余年,改变策略放弃自办轻铁,请京汉铁路局铺设宽轨支线,重金租用,才能稳定经营。

1917年,阎锡山重臣马骏在晋城开办同记矿路公司,无烟煤质量远超邻县焦作的英资福中煤,但英国人抵制铺设铁路,发展无门。

直到1930年代,兴筑晋博铁路与道清铁路接轨,才得以发展。

各大路矿使煤价降低,但每吨8元左右的价位,仍然只有达官富商用得起。

而且煤块的火力不易调整,也是一大难题。

华北传统民房睡大炕,灶台就在炕边,同一炉烧煤块,明火又大又持久。

但淮河以南不睡炕,单纯烧大锅,不如用柴草。

更麻烦的是,新时代的城市居民用不了大块煤。

清末民初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地小人多,房产开发商顺势兴建密集的里弄式住宅。

魔都的“石库门”住宅区盖起两层楼房,京城胡同长列式房屋,烧柴草很危险。

而且打工族大多是五口之家左右的小家庭,用不了大块煤。

一般工人家庭每家一间房,8.3平方米到10.7平方米,狭小的居住空间一半是炕,既不需要烧大量饭菜,也没有烧大锅的空间。

新式城市居民急需火力较小的新型家庭燃料。

以火车直接运入京津的开平煤,解决了城市居民的燃料问题。

津门的成兴顺煤栈每年销售开平煤3万余吨,专做高档生意,生意做进紫禁城,使原本烧银炭的皇宫改烧硬煤。

王公之中最穷困的豫亲王府却不买硬煤,专买“煤末”。

成兴顺的老板师祝三前往调查,原来豫王府烧的是“煤饼”。

原煤洗去杂质成为精煤,成块出售,火大易烧。

破碎混杂的煤屑则俗称“煤末子”,不易燃烧,价格低廉。

买不起大块煤的老百姓,常买煤末掺土压成煤饼。

《天工开物》记载,明代老百姓以煤屑造煤饼,“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但煤饼并不耐烧。

师祝三潜心研究,发现将饼状改为球状,火力大增。

再实验出每百斤煤末掺土18到20斤的理想比例,“则粘度适宜,不松散破散。燃烧后炉灰疏灰易下,不炼膛,不出焦”。

煤球体积小,可以在小型炉里烧,完美符合城市住宅的燃料需求。

更可喜的是,煤球不需经常点炉,还能调整火力。

传统烧大灶,点燃柴草是耗时耗力的苦差事,一阵旺火烧完,下餐又需重新再来。

但在小煤炉底烧柴点煤球烧壶开水,烧完将风口关上,煤球火力下降,暗火慢烧,不会熄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铁腕官途 这辈子不当人了 最豪赘婿-龙王殿 异界铁血之旅 异世卡斗 与前夫的重生日常 他趁虚而入 偏偏宠爱 和女神们的荒岛生涯 离婚后前夫哭着求复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