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125.第125章 投资英伦(1w)

125.第125章 投资英伦(1w)(1/2)

目录
好书推荐: 轮回塔:别人求生我刷分 斗罗之我为治愈神王 怪兽降临:我成为了世界破坏者! 表白奖励:神豪从被校花拒绝开始 摆烂失败后,忽悠青梅去摆摊! 斗罗:开局写轮眼,拜师比比东 四合院:开局捅娄子 逃荒农女:捡到残暴王爷她哭了 科学算命,我在娱乐圈杀疯了 萌宠直播:我哈士奇称霸世界了?

第125章 投资英伦(1w)

工业化带来的另外一个“成果”,就是保质期长、运送成本低、廉价的真·工业食物,其中罐头食品首当其冲。

实际上,密封罐头的技术是一个叫做尼古拉斯·阿佩尔特的法国人发明的。

当时,拿破仑想要解决军队的食品供给问题,而阿佩尔特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发明了密封金属罐外加高温消毒的技术,大大地提升食品的保存期限,也因此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奖赏。

不过,对吃十分讲究的法国人并没把罐头食物放在眼里,反而是英国人将此发扬光大。

一个叫做彼得·杜兰德的英国人,紧跟着阿佩尔特的步伐,申请了密封罐的专利,其中也参考了不少阿佩尔特的发明技术,并把它卖给了英国商人。

1813年,英国第一家食品罐头公司成立。

凭借着英国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线,从肉、鱼到蔬菜汤、渍水果,英国人都能生产出来。

罐头食品生产的一大核心就是高温。

关于微生物的研究发现,有些休眠状态的细菌和真菌孢子(比如肉毒杆菌芽孢)可以在100°c以上的温度存活。

一般的食物煮熟了马上就吃了,温度足够杀掉活菌就行;

但是细菌芽孢却能在罐头的厌氧环境中苏醒、生长然后让食物变质,所以必须要消灭干净——在130°的高温下蒸上接近20分钟。

在巴斯德关于细菌的研究之前,人们已经通过不断的试验,得出了“高温能够保证食品不变质”的结论;

后来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更是促成了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以及食品安全的提升。

不过,长时间高温消毒会让食物失去原有的口味,只好用口重的调料掩盖,味道自然不怎么地了。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味道不是首要考虑。

英国广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军队,非常需要这些罐头来给他们提供“家乡的食物”。

比如,在阿三的殖民地官员,会在午餐会上食用“罐装鱼、培根、鹅肝酱饼、芦笋和奶酪”,配上罐装豆子、衣栗子以及瓶装杏仁和葡萄干。

而上流人士的餐桌上,则是三文鱼罐头、罐装蘑菇、瓶装豆子,以及腌黄瓜、调料、果冻和果酱,这些都是“令人敬仰的东西”,但光看罐头二字就让人食欲全无。

为了方便,殖民地不少美食也被英国人改造成了快餐,例如阿三的咖喱,本需要精心调配的各种香料,结果被英国人把所有的粉粉都堆在一起做成混合料包,和鸡放在一起咕咚咕咚一通乱煮。

后来自然也出现了罐头制的咖喱,连煮都免了。

而到了19世纪末,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量产带来的廉价,工业食品蔓延到了城市民众的餐桌上。人造黄油、炼乳和可可等等工业产品开始成为家庭食品主力;

来自殖民地和新世界的肉(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地),被提前称重然后密封包装,放在杂货店里卖;

从夏威夷和马来西亚进口的水果罐头也登上了商品货架。

普通工人阶级也能通过罐头食品,制造虚假的“奢侈享受”了——

“……傍晚茶包括加拿大三文鱼罐头,佐以面包和黄油,澳大利亚梨子罐头和康乃馨炼乳。”

不要笑人家寒酸,在那个年代,罐头和其它工业食品对于平民阶层非常重要。

两场战争,英国广布全球的的农产品贸易遭到了严重打击。

在严格的配给制度下,罐头蔬菜成为了平民阶层几乎唯一的蔬菜来源,丑国产的午餐肉简直有如珍馐。

甚至连一些上层阶级都因战争的经济拮据而失去了专属的厨师,捣鼓不出来欧式的美食,不得已加入了“黑暗料理”的队伍。

而当经济恢复、人们又重新开始考虑口腹之欲之时,也就早已没有了“英国美食”一说,来自民间的饮食文化几乎断代,高端饮食只好转向法国菜、意大利菜,而平民饮食则由各类移民后裔提供。

而后世唯一能被称得上美食的,正是大名鼎鼎,堪称英国“国民菜肴”的炸鱼薯条,在全英境内门店遍布,达上万家,数量是麦当劳的8倍。

一站时英国士兵间曾经流行以“炸鱼”“薯条”作为接头暗号,辨别敌我。

在2010年“英国十大特色”的全国调查中,炸鱼薯条以73%的得票率领先“女王”和“披头士”,成为英国文化符号。

如果说炸鱼薯条打上了深深的“英伦”烙印,那么这个烙印来自于工业隔命时期:在机器高速运转与城市急剧扩张的过程中,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食物口味。

其实英国人不是很爱吃鱼。

同样是岛国,英国比小本子对鱼肉的热情要低得多。

虽然有着长达1145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以及占据优良渔港如布利克瑟姆带来的欧洲第一鱼类捕捞量,但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之前的英国饮食文化里,鱼肉都不是主要的肉食来源,甚至是比牛羊肉低一等的食材。

莎士比亚时期,也曾广泛认为鱼肉“营养不良”,多吃无益。

在莎翁的名著《亨利四世》中就有:

“这种不苟言笑的孩子从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他们平常吃的无非是些鱼类,所以他们都害着一种贫血症。”

直到后世,英国的人均鱼肉摄入量仍远远低于小本子。

东南部宽阔平原的肥沃耕地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吹拂过的优良牧场,都为英国本土的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余地,也给英国人的餐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不过,食物的选择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个人口味,过去的时间里,地理与宗教为人们做出过选择。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技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交织出的路径,又将人们的口味选择带往新的方向。

比如18世纪拖船渔网的发明,使得英国海上大捕捞的渔业产量飙升,鱼类这种廉价的食材首先喂饱了沿海地区民众的肚子。

到了19世纪英国铁路发展狂飙猛进的时代,铁皮蒸汽车穿过英格兰的宁静乡间,将新鲜鱼肉运输到全国范围,尤其是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新兴城市,那里有数以万计被工业化浪潮冲击着进入工厂的劳工阶级。

对他们来说,新鲜又便宜的鱼肉是其补充蛋白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或者说,是铁路开启的新纪元、城市和人口的博弈为他们做出的选择。

但是从“鱼”到“炸鱼”的选择,其实来自于另一拨人。

英国传统的鱼肉烹调法无外乎“煮、烤、煎、炸”,其中著名的黑暗料理“仰望星空派”即是将数条整鱼露出头部,尾部排成一圈塞进馅饼里烘烤。

而将去掉头尾的整块鱼排以面粉裹入、继而油炸的方式,来自于英国以外的犹太人。

20世纪开始的几年,东欧的犹太移民为了避免迫害来到英国。

投奔异国他乡的过程中,财物也许遗失,但吃惯的食物味道却一有机会就要寻回:腌黄瓜、甜菜根、鲱鱼、熏鲑鱼——以及炸鱼。

炸鱼是犹太人的传统食物,在不能做饭的安息日,周五中午提前做好便于保存的炸鱼是犹太人的习俗。

最初的炸鱼做法是在鱼身裹上面包糠,以后逐渐开始用蘸了苏打、啤酒或者“家族秘方”的面糊取代,这样的制作相对简易,并且鱼肉得以保持完整。

那么炸鱼是如何从最初简陋的移民餐,变成英国名声最响亮的国民美食?

这就绕不过炸鱼的“伴侣”——薯条了。

无独有偶,薯条的原材料——土豆,从1539年被西班牙人在秘鲁发现并带回欧洲,到战胜面包和燕麦成为英国人的主食,也差不多了两三百年。

正如鱼类在18、19世纪日益上升的捕捞量和所提供的优质蛋白养活了膨胀的人口,土豆这种茄科植物在英格兰岛上大规模种植成功,并且同样能以较多的热量支撑更多人口的生存。

尤其在18世纪中叶欧洲小冰期,传统作物产量萎缩时,土豆依然一枝独秀地扛起了喂饱人类的大旗。

难怪恩格斯也对土豆饱含赞美,称其“对于工业隔命的重要性如同铁一样”。

今天的英国已是土豆产销大国,一年产销土豆达到250万吨,其中四分之一的形式是以薯条的方式被消耗享用掉的。

历史上是哪位天才发明了薯条这种风靡全球的小食已无从得知。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同样是在维多利亚时期,同样是工业隔命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田地开始在工厂干活,由此也逐渐养成在家以外的地方完成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一天14小时、一周6天的流水线高强度工作,工人们急切需要方便快捷、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体力,高产高热量又物美价廉的土豆无疑是最合适的粮食。

依据英国bbc公司的统计,在1881年,英国每周人均土豆消耗量是6公斤。

可以想象,城市的工厂工人在烹饪工具、燃料和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会涌向工厂门口或街边的临时摊位,那里已经摆出了简易制作的土豆制品,要么煮、要么烤、要么烘。工业隔命重塑了英国人的餐桌。

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油炸方式烹饪土豆条的摊位,在大街小巷的外带食品中胜出。

也许是油炸的食物更能带来舌尖的满足感,同时维持更长时间的热量供给。

按照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的记载,“薯条(chips)”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里:“将薯条入油、充分炸透。”

不过炸鱼薯条里的薯条算是英式薯条,与美式快餐里的薯条“french fries”略有不同:后者多是以冰冻的土豆去皮后由机器切成长短一致、更为细条的形状烹炸。

而炸鱼薯条里的chips则是将土豆洗净后不去皮而随意切成更为厚实的条形,土豆皮衣入油炸出的焦脆,对于英国人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但是薯条刚刚登陆英伦的时候,也曾面临式微,因为它的竞争对手炸鱼的受欢迎程度也毫不示弱。

就在工厂门口的薯条摊位摆出后不久,犹太移民也摆出了自己的炸鱼摊。

两种食物终于碰面了:一个是外来移民简陋的安息日餐,一个是涌进城市产业工人填补热量的快食。

由于在食材来源和烹饪方式上的优势,都是劳工阶级的食物选择。

这两种摊位一开始互争客源,针锋相对,不久头脑灵活的犹太人就醒悟过来:为什么不把两者合二为一来卖呢?

在这之后,由于工厂食堂的设立和普及,以及餐饮业“登堂入室”的趋势,街头小吃的规模开始慢慢萎缩,炸鱼薯条摊变成了炸鱼薯条店。

依旧是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另外一本书《雾都孤儿》中,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东伦敦街区出现的早期炸鱼薯条:

“在那脏乱的店里出售的是,许多大小和图案各异的丝质手帕,尽管fled店很小,它依旧囊括了理发店、咖啡店、啤酒店和炸鱼薯条店”。

而现实中英国第一家炸鱼薯条店的经营者约瑟夫·马林是个罗马尼亚犹太人,1860年他在伦敦老福特街拥有一家叫做marlin“s的店。

据说曾经一度伦敦闹了鱼荒,于是那段时间里店里改卖炸薯条,生意竟然也不错。

所以当鱼荒危机解除,炸鱼回归的时候,店里的薯条摊位依然保留,还加载了炸鱼薯条套餐,鼓励人们将炸鱼薯条一起购买。

顾客对炸鱼薯条的反应热烈。

生意火爆时,marlin“s店的队伍可以排到半英里长。

这两种食材在英国一拍即合,英国的鱼薯生意从20世纪起飞速发展,在1910年英国国土上有超过25000家“鱼薯店”。

到了1920年,店面涨到了35000家。

直到后世,在英国有将近一半的鱼是就着薯条吃掉的。

炸鱼薯条对英国人来说是件大事。

曾经以油墨报纸包裹的包装,早已被更环保的纸餐盒替代,简陋油锅支起的摊位也已变身成连锁或规范的明亮店堂。

早期的鱼薯店在鱼类上别无选择,只能买每天早上最先到达港口的鱼。

归功于运输与冷链技术的飞速进步,后世英国境内鱼薯店里的炸鱼有八成以上是鳕鱼或黑线鳕,这其中也有炸鱼薯条吃法的“南北之争”:

从英国南部到中部,炸鱼用的鱼排都是鳕鱼,过了中部地区往北,就是黑线鳕挑大梁。

此外,南部的炸鱼用油偏向口味清淡的植物油,而北部如约克郡一带,炸鱼必须经过牛油“历炼”,口感才算正宗。

英国人称炸鱼薯条里的薯条为chips,一般连皮切粗条烹饪;

而将美式肯德基或麦当劳里那种去皮后更细长的薯条称为“french fries”,翻译过来就是“法国薯条”。

不过虽然名叫法国薯条,但公认最早的发明者却是比利时人。

在比利时记者jo gérard调查中,一本比利时南部某家庭内部记录册中提到最早薯条的制作记录:在1680年(荷兰统治时期),当地人就开始使用油炸土豆条这种方法来烹饪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在比利时南部默兹河谷沿岸生活的居民创造了薯条。

因其习惯捕捞一种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水域生长的细长形小鱼,以整个油炸的方式烹饪入食。

而在18世纪欧洲小冰期时,封冻的河面也封冻了小鱼的来源。

用以果腹的土豆在当地人的灵机一动下被切成细长的条鱼形状,再入锅油炸,薯条就这样诞生了,这样看来,薯条从最开始就跟炸鱼有不解之缘。

二站时,英国的食物有三分之二以上依靠进口,由于海上补给线遭到德军袭击,粮食紧缺,英国政府对于国民实行配给制,但这个配给清单里并没有包含“炸鱼薯条”。

英国高层明白,明白炸鱼薯条是让民众填饱肚子最有效的食物,也是英国广大劳工阶级长久以来的“安慰剂”——不管是在一站还是二站时期,“炸鱼薯条”总是保证供给。

英国高层鼓励英国家庭自己种植自给自足、容易收获的土豆;

而在鱼类的供给上,英国一半渔民在养育国家,一半在保障水域安全。

由于希大爷的部队在英国周围水域布置了许多致命的水雷,英国号召大量渔民把水雷找出来(格林姆斯比成了英国最重要的扫雷地区)。

扫雷的方式是采用专门的扫雷舰,舰上有种锯齿形的金属扫线,当它靠近水雷时,会切断挂着水雷的金属线,水雷迅速浮出水面,被炮火击中后再沉下去。

二战中有超过6万多渔民被征召去扫雷,清扫了超过16000枚水雷,因此丧生的人达到14500多人,250多艘船只在当值时被击沉,换来的是安全的渔业捕捞海域。

但英国人对炸鱼薯条的认真还远不止这些,为了炸鱼面团里雪白鲜嫩的鳕鱼排,从1944年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间,英国不惜多次发动海军进行“鳕鱼之战”,来捍卫他们吃炸鱼薯条的权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铁腕官途 这辈子不当人了 最豪赘婿-龙王殿 异界铁血之旅 异世卡斗 与前夫的重生日常 他趁虚而入 偏偏宠爱 和女神们的荒岛生涯 离婚后前夫哭着求复婚
返回顶部